“中国梦 我的梦”—“三十三天寻访六节微型历史课”向青年节献礼
——记人才学院“中国道路 上海变迁”主题寻访活动
牙牙学语时,我们在妈妈怀里聆听古人轶事;学校读书时,我们从教科书上亲近历史的沧桑印记;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知行合一,传承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如何真正将“中国梦”与“我的梦”相结合,一直是学员们思索的问题。2013年3月底,人才学院 “中国道路 上海变迁”主题寻访活动正式开启,学员们带着对历史的虔诚和满心的期待,开始了33天的寻访历程。
5月3日,在纪念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员们在校本部乐乎新楼报告厅举行了“时代在召唤青春梦飞翔”纪念五四主题学习活动暨 “中国道路 上海变迁”寻访总结分享会,以6节“微型历史课”的形式向青年节献礼。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忻平,闸北区发改委副主任、人才学院导师陈新光,社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教研室博士后姜虹出席并担任评委。前来交流精英人才培养工作的上海金融学院学生处一行4人以及金沙威尼斯基层团支部书记代表们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三十三天寻访 历史用脚步丈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员们需要时代的眼光,而时代的眼光根植于历史的积淀。在3月底至5月初的寻访中,学员们把2013的春天留在了一段有关城市的青春记忆里,在探寻上海的点点滴滴的过程中也感悟了祖国的发展变迁。从1843年到2003年,在上海开埠170周年的时间跨度里,6个团队以时代为线索,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制订详实的“寻访策划书”,并结合高端讲座中的感悟和思考,在学习中行走、在行走中学习。
在33天的寻访历程里,6个团队共寻访了44处代表性地点和名人故居,用脚步丈量了的每段历史的发展轨迹;阅读了27部历史书籍,用双眸历览了这座城市的变迁;采访了33位社会各界人士,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聆听着历史背后的趣事和感悟;观看了27部电影,在交错的光影中感受从十里洋场到旧都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
“我们总是忽略过去的历史背景,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不可能达到一种深度去感受一个城市的。”正如美术学院10级本科生卢紫荷在成果册上所写,“建筑是一个多元贯通的学科,而我却一直将自己困在专业当中,总认为走出去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但这次的寻访活动让我改变了想法,充分了解民生、民情,感受在城市中的生活,理解经济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导向性地位,更好的全面思考问题,有着历史的积淀也就可以站的更高、看得更远。”
六支团队分享 且思且行在路上
如何在短短30分钟里展现博大浩瀚的历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分享自身的体会,各团队都绞尽脑汁,丰富详实的史料、创新多样的形式、震撼人心的视频和音效、感人至深的讲述将学员们带回了时光的隧道、历史的长廊。如果说,33天的寻访对学员们是一种精神洗礼,5月3日下午的“微型历史课”则是学员们自己的“青年节”。
一行十余人身着正装整齐上台,在“政委”社区学院12级本科生司昊林的报告中,第一团队以《破·拓》为主题的成果展示正式开始。“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请翻开课本,今天的历史课将带大家一起回眸1843年到1911年民国成立前的上海。”随着机自学院11级本科生赵青松的解说,一堂生龙活虎的“历史课”开始了。“课堂”上,学员通过话剧的表演,形象展示了洋务运动的兴衰、百日维新中戊戌六君子的壮迈豪情;原创诗歌《申城之初》气势磅礴的朗诵,更是唤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在师生的课堂互动中,他们展开了对上海开埠影响的讨论,启迪学员对历史的思索。
随着“新青年”三个大字出现在大屏幕中,第二团队带领学员们走进了1912年到1921年的历史,一个关于“老房子和老房子主人的故事”在讲述中缓缓展开。学员们在故居照片的背景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了当年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景。看,李大钊大笔一挥,一篇《庶民的胜利》洋洋洒洒,竖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福新面粉厂里,荣氏兄弟在为实业兴国辛勤耕耘;听,“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是嘉兴南湖上一群热血男儿在英勇地呼喊。学员们通过慷慨激昂的演绎向大家诉说着短短九年的时间中里,思想的碰撞和青年的集聚。
随后,身着亮丽旗袍、整齐军装和长袍的“演员”上场,第三小组通过演绎《尹先生的一家》,在交错的光影中带领学员们走进了1921年到1949年的岁月里。感人至深的旁白和多幕情景剧,展现了日本侵略上海沦陷的沉痛,租界里夜上海曾有的歌舞升平,南京惨遭大屠杀的悲痛,还有将士英勇抗战的壮烈。从摩登女子到多金商人到社会的底层百姓,一情一景,都向学员们讲述着孤岛时期的上海,也使学员们领悟着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与祖国的命运相连,不与国民的喜怒相关。
在一段对知青的采访视频中,开启了第四团队从1949年到1978年的寻访展示。新闻播报中一串串精确的数据,带领学员们回顾了大跃进时大炼钢铁如火如荼的场景;一条条骇人听闻的消息,让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一张张恢复高考的照片,则展现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外交事业的进展、海派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前进的新起点。学员们不禁感慨,这三十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生国家在挫折和夹缝中力求发展的坎坷曲折的三十年。
当《新闻联播》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第五团队的两位学员的登场,通过新闻播报的形式展现了1978年到1990年间上海的变化与发展。团队学员在寻访期间,参观了宝钢公司,并对宝钢集团企业文化部主管进行了深入采访,重点探寻了宝钢三十年发展史,由此洞察了中国经济从孤立闭塞走向开放繁荣的发展之路。在与张铮老师的交谈中,学员们也体会到了一个企业对时代使命和国家命脉的承载。
最后,第六团队以“上海的一天”为一主题,通过对一位普通上海市民生活的动画展示,呈现了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生活的全景。在寻访中,团队成员特别来到苏州河,通过取样进行测试,了解当前水质污染情况,并根据专业所学提出了解决污水问题的方案。同时,该团队结合在人民公园等地的实地采访,了解当下人们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感悟和最朴素的期待,也带给学员们关于城市发展及文明进步的思考。
六十八份成长 汇聚成一个梦想
在各团队展示的过程中,学员们也分享了自己在寻访过程中的感受。影视学院11级本科生程秋成说,“在寻访中,我们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名主动的探索者的姿态去探索、去发现。一个月的时间尽管有限,但却让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意识。寻访虽然结束,但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仍在继续,而我们,也将把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责任更好的践行。”钱伟长学院11级本科生吴柯儒讲到,“我们走在上海的街道间,感受着上海文化的熏陶;我们徜徉在上海的历史中,感触着那一份份宏伟的决策和建设。通过寻访我们融入了这座城市,了解了过去,思考了未来,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信念。”
在展示过后,各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学员们收获颇丰。人才学院导师陈新光高度肯定了此次活动,他认为本次寻访活动主题选得恰当得体,体现出了时代特色和当代精神。从思路设计到外出寻访,从材料选取到成果展示,学员们准备地用心认真,一个月来的辛勤付出使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人才学院院长忻平教授在对学员的寄语中提到“作为近代中国的缩影,上海走在时代前列,当下我们所说的‘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梦,是中国人救中国强中国的‘强国梦’,近现代一百多年来,仁人志士都在为这个梦想前赴后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青年学子应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营养,促进自己更好的成长。”
33天的寻访,学员们用双脚丈量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更感悟着历史的厚重与新时代的使命;33的寻访,学员们付出了泪水汗水,体味了路途艰辛,也一路思索沉淀,寻访仍会继续,对责任与使命的传承也将继续。
(校团委、人才学院 杨思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