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守常故里,传星火之志 ——守常党支部赴河北乐亭开展纪念李大钊诞辰135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21投稿:吴琼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2024年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35周年,11月15日-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印兰,校组织人事部组织处党建综合岗主管刘璐,马院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党建主任、研究生辅导员谢德连,带领守常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行,赴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及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访问团一行受到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等热情接待,双方就进一步推进党建共建深入交流。

花篮敬献英烈,誓言告慰忠魂

11月16日上午9时许,在《献花曲》的音乐声中,守常支部两名同学抬着花篮,踏上象征李大钊同志38年人生历程的38级台阶。大家跟随其后,拾级而上,步步都充满了虔诚与庄重。花篮内盛百合花,“接叶多重,花无异色,含露低垂,从风偃柳”,寓意超凡脱俗,冰魂雪魄、冰清玉润,正合李大钊同志清廉节俭、为天下计的无私胸襟;其香气淡雅,象征着纯洁、贵雅、坚贞不屈,正是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担当、大义凛然的人生写照。

花篮.jpg

行至正厅后,张印兰老师整理挽联,并带领师生党员三鞠躬,随后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穿越时空的回响,深深激荡着每一位党员的心灵。同志们深刻体会到肩上历史责任的厚重,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与信念。

3.jpg

诵读赤旗之梦,汲取前进之力

在名为“创造青春中华”的专题展览区,守常支部全体同志共同深情地诵读了李大钊《青春》一文的片段。珠玑文字,令人荡气回肠;琅琅书声,涵养浩然正气。站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追忆往昔峥嵘岁月,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缓缓铺展,犹在眼前。无数青年志士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身影徐徐呈现,涤荡寰宇。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气概,令人心潮澎湃、高山仰止,跨越时空,党员同志们更加深刻感受和触摸到了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4.png

重返觉醒年代,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是一场红色的时空之旅。纪念馆内,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张张承载历史记忆的图片、一段段详尽的历史描述,共同构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将李大钊同志光辉的一生立体地生动地展现于我们眼前。党员们驻足观看,凝神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大家时而沉思,时而感慨,回溯了李大钊同志的成长成人成才、读书求学运思、播撒革命火种、参与建党、组织革命斗争的艰辛奋斗历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其奋斗历程。

探寻光辉足迹,领略乐亭英才

支部一行继续寻访了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探寻淳朴家风美德对李大钊的影响。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对大钊的品行要求十分严格。注重教育的家风也给李大钊内心埋下了投身革命的种子。讲解员提到,李大钊9岁时曾在家中粮仓中抄录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重译国富论》,在场的同志无不感叹身为孩童的李大钊便已开始了解治理国家的方法,深刻影响了后来大钊先生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支部成员还参观学习了乐亭县英才馆和呔商馆,深刻感受到乐亭这片沃土,不仅深深滋养了李大钊的文化思想启蒙,培育了他少年立志报国的思想萌芽,还鼓舞着乐亭县的后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彰显了乐亭人杰地灵,一方风气润物无声、福泽绵延的人文魅力。

此次实践研习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让守常党支部的党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党员们立志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党员同志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纪欣宇:步入李大钊纪念馆展厅,映入眼帘的巨幅油画生动地展现了李大钊同志热爱青年、关心青年,用先进思想引导教育青年,用革命实践和高尚人格感召青年,用身体力行成为新一代青年的良师益友。在他“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决然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解放,担当起再造“青春中华”之使命。尽管李大钊同志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但李大钊同志除了维持简单家用外,薪水都用于支持党的工作或提供给友人救济。李大钊同志的大爱——爱民族、爱国家、爱人民,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国建设前赴后继,他的家乡乐亭县也走出了一大批英才。李大钊同志为探寻救国的真理,义无反顾地奉献了所有,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勇气深深打动了我们。

从1923年4月到11月,李大钊同志曾5次到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演讲。1923年4月13日,他在《演化与进步》中告诉青年一代“黄金时代不是在我们背后的,是在前面迎我们的”,所以“不要悲观,应当乐观”。身为守常党支部的书记更应该以身作则,带领支部成员不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讲好中共党史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参照规章制度自省,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把党支部建设成不负冠以“大钊先生之字”的样板党支部。

许崇来:本次活动,我们前往了李大钊纪念馆和李大钊故居进行研学,了解了李大钊烈士的生平、品德与贡献。李大钊先生年轻时不惜为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放弃自己的留学事业,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他学识渊博,热爱学习,精通多门语言、多种学科,这鼓励了我们当代青年不断专精自己的本领,提升专业能力;他热心公益,名誉出众,明明收入不菲,却能勤俭持家,将财产奉献给组织活动和公益救济,这是一种高尚的、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他为革命和真理毅然决然地献出生命,不曾与反动势力相妥协,这是他伟大精神的精髓和绝唱,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革命与建设而奋斗终生……李大钊先生的伟大品质跨越时代,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这次研学,让我知道了我们所在的守常党支部,继承的不仅是大钊先生的名号,更是蕴含在“守常”两字背后的大钊先生舍己为人、勤学好学、热爱祖国的先进品质。作为守常党支部的光荣一员,我将来也一定会在专业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以李大钊先生为榜样,将青春活成大钊先生在诗文中所写的那样——“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邓茂宇:北方的冷风卷起金黄的落叶,也激荡起我们研学的热情。本次研学围绕着李大钊先生的不朽精神展开。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他在中国革命的许多条战线上进行过英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李大钊纪念馆里我们重温了大钊先生的一生,再次为他坚韧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斗志所打动,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大钊夫人赵纫兰女士的无私付出以及他祖父李如珍先生的优秀教育理念。这也反映出乐亭县悠久的崇尚教育、反哺家乡的传统优良,这也让我明白新时代坚持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冯欣雨:走进李大钊纪念馆,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李大钊精神的深沉力量,看到了一位革命先驱者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也看到了李大钊同志为理想而奋斗的执着。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李大钊同志挺身而出,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纪念馆中陈列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李大钊同志不仅以此联激励自己,还与友人共勉,更是李大钊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以坚强的双肩扛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道义,用犀利的笔触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心灵。

黄媛杰:在河北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的研学之旅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青年担当。李大钊在《青春》中所倡导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豪情壮志,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他创办的《晨钟报》更是唤醒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成为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继承李大钊同志的遗志,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黄玉秀:到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的研学,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亲身走进李大钊先生的世界。行走在其间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厚重基石上。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无不述说着他为革命事业的不懈奋斗。李大钊先生的一生,无畏艰难,不惧生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传承。李大钊先生赞美青春,对国家未来予以高度期望,“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我们应铭记他的奉献,努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思瑶:将党史这幅宏伟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李大钊先生的名字熠熠生辉。作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守常党支部的一员,有幸跟随支部到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和李大钊故居参观学习。在追求革命事业的过程中,李大钊先生始终怀抱“再造中华”的信念和决心,为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而奋斗终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缅怀李大钊先生,学习“大钊精神”,坚定信仰、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晓天: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之后,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从二维文字、扁平的图片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高大。李大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蒙学教育,他在9岁就能手抄《重译富国策》。他的祖父不仅重视才学教育,更重视德行教育,常常为他讲述百姓的穷苦。目睹了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困苦,他从小就抱着为苦难的人们谋出路的伟大志向。在求学期间,他以笔为枪,写下无数振奋名篇。除了写文章唤醒民众,他还积极领导、参加革命活动。在那个年代,他的收入足以支撑他过上十分富裕安稳的日子,但是他和夫人却一直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他们将薪资稿费等收入毫无保留地用于支持党的事业、革命事业和资助学生、关心青年发展上。他被逮捕后,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吐露半分党的秘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时牵挂国家兴亡、刻刻不忘人民疾苦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学习!(供稿 李晓超; 摄影 邓茂宇 纪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