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17日下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叶小文教授在图书馆报告厅为上大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的精彩报告。报告由叶志明副校长主持。校长助理、研工党委书记李伟,教务处处长万旺根,社区学院常务副院长宋少沪,学工办主任林海霞以及各学院教学院长与骨干教师、全体辅导员、教务处全体教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会聆听。
首先,叶校长就叶小文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叶教授的简历。在座师生对叶教授丰富的经历和他在推动国家宗教实业发展发面作出的贡献表示钦佩。在热烈的掌声中,叶小文教授走上讲台。他先是幽默风趣地跟大家简要分享了此次上海之行的感受,又展示了他即将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要发表的演讲词。
大国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根基
叶小文教授的正式讲演是以美国强大“三片”(芯片、薯片和大片)开始的。叶教授以大国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根基为出发点,与在座师生分享了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他以土耳其文化为案例,又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告诉大家一个文明要脱离母体加入新的文明是一种自我撕裂的行为。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必须把根留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精神是民族的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统是民族的本,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文化焦虑和“三君子问”
叶小文率先通过黄炎培、梁启超、李约瑟的“三问”引入当天的讲座第一个话题。叶教授通过文化焦虑和三君子问来展现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他们的“三问”道出了文化的真谛。黄炎培问:如何跳出周期性的支配?梁启超问:郑和西洋是我们最光辉的时代,现在呢?李约瑟问:为何中国在中世纪之前如此先进,后来却让欧洲占尽先机?人无文化,浮躁浅薄,难免“其亡也忽焉”。文化涵养,有助于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民无文化,行也不远,当然“竟无第二之郑和”;文化繁荣,催生着“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新局面。国无文化,急功近利,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人自然寥寥无几。叶教授为大家指出,三君所问,其根本答案就在二字:文化!人无文化,浮躁浅薄;民无文化,行也不远;国无文化,急功近利!当中华民族终于向着伟大复兴迅跑的时候,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都有重要阐述,中国是文明古国,现在我们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静、从容、大气、平和,这才是文化大国应有的气质。
文化中国和中美关系
应金沙威尼斯师生要求,叶教授选择了“文化中国与中美关系”作为他讲述的另一个内容。他通过事例生动地阐述了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强调虽然两国立场不同,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缓解外部压力,增加两国利益的交汇点。叶教授从两个角度出发,实证解说了处理中美文化关系的途径。首先他指出,要让我们的声音在美国落地。他播放了一段2005年他本人在洛杉矶水晶大教堂的英文演讲视频,告诉我们中国在中美关系文化修好方面所作的努力。其次,他指出我们的工作要切入。多年来,《圣经》在我国已经广泛流传,不同版本、不同语言、不同形式的圣经在我国均可看到。2006年的美国,那场主题为“脚下的灯,路上的光”——圣经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助于消弭美方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误解。他强调,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有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有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有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借鉴,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和现场问答,在场的上大师生亲眼目睹了叶小文教授深厚的国学功底。他的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的演讲风格和生动的案例解析令现场师生倍受感染。叶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连接了国内外,打通了各学科,可以说给上大师生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通识示范课。
通过聆听报告,师生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内涵。这场报告也引发了上大人作进一步的深思,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金沙威尼斯成为高水平地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作出每个上大人的自身努力。
|